close

養肝

肝病的症狀是脹氣、消化不良、倦怠,在中醫看來是脾胃系統(消化系統)濕熱過重的問題

而中醫的「肝」,則不只是肝臟而已,包括情緒、精神及神經系統。中醫的肝系統主要負責藏血和疏泄,類似儲存身體的養分,和調節新陳代謝功能。

疏通調節的功能一旦出現異常,肝火一路順著肝的經脈延燒,就會有眩暈、頭痛、中風、失眠、耳鳴、口乾、口苦等肝火旺盛、肝陽上亢的現象。

古籍《靈樞‧脈度篇》提到「肝氣通於目」,眼睛出現不適,也可能是肝的調節功能出現異常。

中醫認為肝主筋、「其華在爪」,當肝血不足的時候,指甲會粗糙黯淡或出現白色細紋,甚至容易斷裂。

中醫認為「乙癸同源」,乙即是肝,癸是腎,因此補腎也能同時養肝。

可以多吃黑芝麻、黑木耳、黑豆、桑椹、黑糯米、黨參、白朮、黃耆、枸杞等滋養肝腎。

中醫的腎指的不只腎臟,還包括腦、頭髮、耳、膀胱、骨髓、生殖器等構成的系統。

口乾舌燥、嘴破、便秘等肝火旺盛:綠豆、薏仁、蘆筍、絲瓜、蘆薈、青草茶、木耳、桑椹、木瓜等清熱食物,都是不錯的選擇。

穴道--太衝、太谿穴疏通肝腎經絡

太衝穴位在肝經,取穴位置在腳大拇指與第二趾骨結合處,腎經的太谿穴,在腳內踝後側1寸的凹陷處,各按壓3~5分鐘,同時保肝固腎。

穴道--足三里、三陰交、陰陵泉可健脾

位於外側膝蓋眼下方3寸的足三里、在腳內踝尖上方距離4指寬、小腿脛骨內側、是脾、肝、腎三經經過的交點三陰交,及在小腿內側、膝下脛骨內側凹陷處的陰陵泉,各按壓3~5分鐘,都能強化脾胃功能,幫助消化系統運作。

秋冬的經絡養生最好取下半身的穴道,可以把氣血往下帶,把氣慢慢收斂,符合秋收冬藏的生理運轉。

中醫提到「怒則傷肝」,情緒起伏過大,很容易影響到肝;晚上11點至凌晨3點,血液流經肝、膽,此時應讓身體得到完全的休息,否則肝的修復功能受到影響

吃素的人體質容易偏寒涼,食物攝取可在飲食中添加溫性食物如紅棗,生薑、堅果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芳香保健應用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