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翰卿珍貴語錄之:方劑講解

2014-05-27 李翰卿 中醫書友會

中醫書友會:中醫人最多的微信平台
新書友可點標題下方藍字快速關注

 

作者/李翰卿⊙編輯 / 王超

 

編者按:終於看到李翰卿先生治療宮外孕的方藥了,原來用的是巴豆和狼毒啊!此篇文章雖是語錄,但信息量很大,慚愧于所知方劑太少,要以曾國藩”一句不通,不讀下句;今日不通,明日再讀“的精神攻克,一定大有獲益。

 


 

141.白虎湯用治燥熱之證,不論舌苔黃黑或絳,只要是乾燥者,即可用之。曾治一例因注射606後發熱,午前熱盛,午後熱漸減,口燥舌乾患者。考慮其為辛苦熱毒之劑,給以白虎湯而愈。又治一熱病,舌乾口渴,但兼腹瀉,予白虎湯粳米易薏米加蒼朮而愈。

 

142.達原飲治濕盛之濕溫證可用,若熱偏盛者,不宜用。

 

143.生脈散為清暑之劑,暑傷元氣用之為宜。清暑益氣湯宜用於虛多而夾濕之暑證。六一散為清暑之輕劑,白虎加人參湯為清暑之重劑。臨證斟酌選用。

 

144.遠血用黃土湯時,方中附子可易為姜炭,量也不宜多用,因此證濕熱多。如便血多者,再加些椿皮為佳。

 

145.逍遙散為疏肝解鬱之劑,其治療目標為:鬱怒傷肝,肝血虛少,寒熱如瘧,暮熱朝涼,五心煩熱,鼻咽乾燥,頭暈眼花,兩目乾澀,肢體疼痛,嗜臥少食,月水不調,或少腹重墜,水道澀痛,或腫痛出膿,或遍身瘙癢,赤白遊片,或瘰癧痰核等。

 

146.理中湯所主之虛寒證,為吐瀉而腹痛者;若無吐瀉,甚則便秘,審系虛寒者,小建中湯主之。臨床須細心加以區別。

 

147.炙甘草湯之應用,應以脈結代、心動悸為主症,脈兼細小而數,不任循按,常致心悸不寐,常出虛汗者,本方桂枝可用4.5~7.5克,生地需18克左右,便秘者加火麻仁適量。甚者加入大黃,便溏者,去麻仁,失眠者,加炒棗仁、硃砂,如熱,去桂姜,加白芍,復脈湯之意也。

 

148.金鈴子散治心腹痛之非寒涼性者皆效,張壽甫加入乳香、沒藥用之亦佳。

 

149.芍藥湯中之肉桂為治濕而設,蓋痢兼濕熱,純用苦寒,熱去而濕不去,仍不愈,必加肉桂以佐之,庶幾濕與熱可盡化耳,但須少量為妥。

 

150.治痰飲用乾姜苓術湯為主,乾薑之意在於溫脾陽,脾陽得複,水飲自化。吭賄,乾薑細辛五味也,有痰者,屬寒者宜之,臨床夾雜者多用,量不宜大,必要時口苦伍黃芩,口渴熱甚者,伍石膏,隨症加減方有效。

 

151.四逆與附子理中,一是溫法,一是溫補法。如大吐瀉之後發厥,四逆湯加人參以補之,因虛故也。又從病的日期及平素病人體質來看,如有虛弱情況,都可酌加補藥,總之,必須吻合病情病機,才會取效。

 

152.玉樞丹芳開之力不及蘇合香丸,凡中暑穢濁、中濕嘔吐、腹瀉等均可用之。又可用於夾有癘氣之喉痛.

 

153.桂枝附子湯是治療陽虛兼風寒濕性身體疼痛之方,症見身體煩疼,不能自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澀。此方必須具有不喜冷性飲食的症狀,單不渴一症,不能說明沒有內熱現象。

 

154.除濕羌活湯(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藁本、蒼朮、升麻、生薑)是治療風濕在表的方子,症見一身盡痛,日晡發熱。使用此方必須沒有喜冷現象方能合拍,並治兼有大便溏症最效。

 

155.桔梗湯是治療咽痛的普通方劑,熱輕者用之固佳,有膿欲潰時用之更好,但桔梗必須重用。

 

156.甘草乾薑湯中乾姜溫中治厥,炮黑變辛為苦,使回陽而不傷陰,倍用甘草更從中以控制之。乾薑一藥對於此證不用不行,用之又嫌燥熱太過,對於咽乾煩躁之陰虛現象確實不利,故炮黑使用,方才穩妥.

 

157.《金匱要略》腎著湯(甘、姜、茯、術)主治寒濕在腎之經絡諸證,因此證寒濕不在腎臟,故不宜用桂附,恐傷腎陰。

 

158.使用桂枝湯時必須具備汗出、脈浮、不喜冷性飲食三個主症,否則就會出現醫療事故或輕病致重或重病轉危。這三個主症當中不喜冷性飲食一症更為重要,臨床體會使用桂枝湯不一定都有汗,但不喜冷性飲食一症卻是絕對不可缺少的。

 

159.桂枝加葛根湯的主症是項背強直,餘如桂枝證即太陽有汗之證,沒有喜冷現象。桂枝湯是太陽有汗惡風之專方;葛根退熱,生津潤燥,是治項背強幾幾之專藥。

 

160.溫經湯加減可治宮寒不孕,月經不調,或前或後,或逾期不止,或一月再行,傍晚發熱,手心煩熱,唇口乾燥,或少腹冷痛諸症。

 

161.九痛丸乃溫中散寒、導滯攻下之方。善治寒實結滯、脘腹劇痛、按之更甚、舌苔薄白、大便秘結之急腹症,如胰腺炎、腸梗阻等。

 

162.濕溫初期,鬚髮汗時,以藿香、紫蘇為宜,兼見胸痞悶,選用三仁湯加減治之。

 

163.濕熱證,身熱、脈洪、口渴、自汗,此屬熱重之白虎湯證;若兼身重、胸痞,為熱中夾濕。濕熱夾雜時,如熱重濕輕,則白虎湯少加蒼朮、厚朴即可;如兼腹瀉,石膏即不宜用,改為滑石,再加薏仁;如熱不減而胸痞,蔻仁可以用,為藿樸夏苓湯之意也。

 

164.暑傷氣分,熱甚煩渴,倦怠氣短,多汗,食慾不振,有時大便溏瀉,清暑益氣湯主之。

 

165.一位經常感冒經久不癒的患者,遍用玉屏風、補中益氣等方藥數百劑無效。經過認真觀察,發現其病多發在夏季,苔黃厚舌質紅,脈滑,為三焦鬱火熏肺,肺被火灼,衛外失固,予牛黃上清丸而愈。

 

166.一例頭暈患者,久治無效,經診察症見頭暈噁心,食慾不振,心神不寧,失眠,脈緩,予以二陳加天麻、白朮、龍骨、牡蠣、石決明。3劑即顯著好轉。複診仍照原方略有加減,漸愈。

 

167.治牙齦出血,全身紫斑,曾用可的松即可,但離不了,停藥即復發如初,化驗為血小板減少,給以犀角地黃湯而愈。

 

168.曾遇一證,舌腫滿口而硬,不能言語,以針刺廉泉、玉英二穴出血,以生蒲黃細麵摻之,內服黃連瀉心湯而愈。此心經實火也。

 

169.治喉證,兼外感者,酌用荊防或銀翹散治之;無表證之實火,以三黃湯治之;陰虛者,養陰清肺湯加減治之。

 

170.一喑啞患者,因素體有火,又加過食生冷,導致寒中包火之喑啞證,仿麻杏石甘湯之法,加薄荷、牛蒡子、連翹、蟬蛻、胖大海,1劑即顯著好轉。由其他原因致喑啞者,不宜用此方。

 

171.治一咳嗽患者,平時不咳,每於下午即咳,久不愈,給以麥味地黃丸而愈。

 

172.曾治一例咳嗽,病已遷延20余天,症見咳嗽,兩脅脹滿,痰多,易咯,咽乾口苦,不喜飲,兼頭痛。此屬肝氣鬱結,上熱下寒之證,給以貝母、桑皮、柴胡、香附、橘紅、半夏、茯苓、乾薑、黃芩等劑,以清肺化痰解鬱,平調其寒熱,一劑即見好轉,3劑而愈。此證關鍵點在於寒熱夾雜,用藥特點也在於寒溫並用。

 

173.肺氣腫如審其屬虛寒者,薯蕷丸很好。如兼腎虛者,方中可加入紫河車。原方以分計量,每分折為二錢半。用此藥時,應注意起火。

 

174.曾治一喘者,病勢已危,患者喘不得臥,呼吸促迫,脈數無力,微有熱,苔白,脘腹拒按,即以真武湯為主,加人參,另少加麻黃1. 5克以祛其表熱,萊菔子以去其脘腹痛,一劑即好轉。說明用藥須靈活掌握,才能收到良效,死搬硬套不行,無的放矢也不行。

 

175.呃逆,有一種因陰虛大逆而發者,其聲長,患者自覺有氣由臍下上沖咽喉,亦用知柏地黃丸治之。

 

176.腹中氣痛上沖,俗稱腎氣,即痃癖、奔豚等證。臨床上大體可分為三類:一屬寒者,宜桂枝加桂湯加減;二屬熱,宜奔豚湯加減;三屬寒熱夾雜者,宜黃連湯加減。具體應用仍須辨別虛實情況和兼證而定。又,奔豚湯從藥味分析,主藥芍藥、甘草以止痛,歸芍以養血,姜夏止嘔,芩葛李根白皮分解內外之熱,是以奔豚證,兼血虛內外有熱,上沖又兼嘔逆者用之為宜。寒熱夾雜者,黃連湯或烏梅丸均可隨證選用。

 

177.曾治一初期肝硬化患者,以逍遙散為主,柴胡少量用之,疼痛加入乳香、沒藥、鬱金、薑黃,偏脹又加厚朴、青皮、香附,如肝區熱痛,加元胡、川楝子,如發熱有塊者,加鱉甲、丹皮。治療中時時應注意。

 

178.痺證寒濕勝,手臂、肩腫痛,用散風除濕之行痺方,不效者,用草烏、蒼朮、白朮、當歸、乳香、沒藥。

 

179.痺證風勝者,治當行散,宜敗毒散、烏藥順氣散之類治之。兼火者,大秦艽湯或九味羌活湯主之。

 

180.痺證寒勝,察其表裡俱無熱證者,宜五積散或小續命湯、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 

181.痺證濕勝,疼痛重著,小續命湯倍防己主之,增損五痺湯亦主之。

 

182.一例腰椎結核患者,前醫以陽和湯治之不效。餘審其面色晄白,脈滑數,診為氣血俱虛,熱毒壅滯,予黃芪15克,當歸9克,赤芍6克,銀花9克,連翹9克。40劑獲愈。

 

183.水腫一證,用五皮飲是一般方劑,必須辨證加減,始為恰當。如上腫,宜汗,酌加麻桂;下腫,則酌加滲利之品;實者,酌加消導之品;虛者,酌加參術;寒者,酌加桂附;熱,酌加滑石、木通之品。必須如是用之。又,茯苓導水湯為實證相宜,虛者不宜用。

 

184.痢證兼發熱,葛根、連翹等可酌用之。如係熱痢,葛根芩連湯主之。

 

185.一慢性痢疾久治不癒的患者,曾用補法、瀉法及攻補兼施,但3年多療效不顯,餘審其症見裡急後重,便痢膿血,脘腹脹痛,按之更甚,脈弦而細,予附子1.5克,木香4.5克,焦山楂10克,山藥15克,大黃3克,1週1劑,僅服4劑便愈,其效甚佳。關鍵在於祛邪不傷正,謹候其氣之來复,病自愈。

 

186.大便不利,屬於肝氣不舒的,芍藥、香附即可治愈。

 

187.一老年男性,患腸梗阻腹痛不止,用複方大承氣湯治之而腹痛加重,餘審其腹脹尚濡軟,脈微而肢厥,神倦欲寐,舌質淡苔白,診為中氣大衰,先宜樞利,予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一劑而愈。

 

188.痿證,在我看以濕熱居多,好發於夏秋之季,清燥湯治之較好。見症必須有口粘膩、胸滿悶、午後身熱等濕熱症狀。用時尚需隨症加減。

 

189.治狂證,用防風通聖為主,加用鎮靜之品,有良效。

 

190.休克一病血壓降低,脈微欲絕,似應屬虛,然臨床聽見非盡屬虛,至其治法亦應虛實有分,寒熱有別,經絡必分。若大實者雖承氣亦不可缺,若陽虛者雖四逆亦不可少,至如氣脫者莫若人參,陰脫者生脈可為佳方,腎脫者可考慮山茱萸,血脫者可考慮當歸補血等。

 

191.努傷證,胸中刺痛,憋脹,有吋夾痰,常用旋覆花、茜草伍以靈脂、鬱金、瓜蔞、半夏、蔥白,效果很好。此即旋覆花湯、失笑散之意。

 

192.昇陽散火之證,以發熱較著、不惡寒、無汗、無舌苔、脈沉數為特徵。究其原因,為陽鬱於脾,由於過食辛涼所致也。其邪熱用辛涼、寒涼均不能退,可予昇陽散火湯,效果很好。

 

193.一西醫診斷為脈管炎患者,症見右下肢膝以下自覺發憋發涼,無浮腫疼痛,其他無明顯徵象。給以活絡效靈丹加牛膝、肉桂、麝香,外用蔥熨法而愈。

 

194.曾治一婦人寒熱如瘧,一曰二三度發,病已半年之久,諸藥不效。餘診其脈虛而數,舌色如常,用補中益氣湯去升麻、陳皮,加白芍、熟地,氣血雙補而愈。這也可說是少陽類似證之一。

 

195.曾治一梅核氣患者,過去經醫用半夏厚朴湯無效,透視檢查亦未見實質性病變。診之屬痰熱鬱結之證,給以王節齋化痰丸而愈。

 

196。一例功能性子宮出血久久不癒的患者,輸血、中藥、刮宮等措施均效果不著,視其症除面色胱白、息短語微、兩脈沉細外,並見舌苔黃燥,腹滿硬痛,便秘溲赤。脈證相參,診為內有實熱之證,方用生地10克,白芍10克,丹皮7.5克,焦梔子10克,大黃10克。1劑崩血止,6劑即愈。

 

197.月經過多一證,原因很多。如屬虛證者,每以歸脾湯加入雞冠花治之,效果很好。若虛甚者,原方黨參易人參。

 

198.溫經湯,為婦科常用而有效之方,其著眼點為寒熱夾雜證的情況,用之為宜,而非單純的寒證。

 

199.帶證,清帶湯最宜,可以作為治帶證之基礎方。寒者加桂、姜,熱者加黃柏或苦參,氣虛者加黃芪,血虛者加歸芍,肝氣不舒者加香附、柴胡,有瘀滯者加桃仁。臨證須活用之。

 

200.妊娠因負重傷胎而脹痛者,保生無憂散效果較好,如下血者,酌加阿膠。

 

201.九痛丸(附子、狼牙、巴豆、人參、乾薑、吳茱萸)對胃痛拒按、不喜冷性飲食者有效,為溫開之法。曾用治宮外孕患者,胃痛拒按,脈沉而似有力,無表證,無熱象者,取效甚驗。方中人參應用高麗參,狼牙可改用狼毒,劑量仍以原方比例為準。應預製備用。

 

202.升降散有升清降濁之功,曾用於大頭瘟,效果很好。《寒溫條辨》的15個方劑都很好。曾用其中增損大柴胡湯、增損三黃石膏湯等方劑分別治療乙型腦炎、重症肺炎等,都收到了出奇的效果。

 

203.大柴胡湯為陽明少陽合併之證,柴胡加芒硝為誤下之後,柴胡證仍在而有便燥,為虛中夾實之疾。用時須加以區別。

 

204.當歸四逆湯是治寒邪直中厥陰之方(麻黃附子細辛為寒邪直中少陰之方)。曾治一證,由於冬季早晨室外勞動,突然發現下腹部疝痛,抽掣睾丸痛,四肢發涼,脈沉細,給以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即愈。日本人用此方治凍瘡,有效。如單純內寒之證,不可用,恐陽氣被散而虛脫也;陽氣被鬱之四肢厥逆,不可用(宜宣達陽氣)。方中通草,陳氏意見,應改為木通。本方即桂枝湯之變方,凡桂枝證兼血分閉塞者,可以用之,為溫中散寒、宣通血絡之法也。凍瘡之紅腫癢痛,予本方四五劑即效。

 

205.白通湯和通脈四逆湯之用蔥白,對格陽證來說,是不適當的,因為蔥白總是散的藥品,以不用為妥,如係寒邪直中,可以酌用。至於加豬膽汁,有認為係從治法,對格陽證可用;有認為陰陽兩虛,膽汁系治陰虛的一面,也不妥。陰陽兩虛,系用四逆加人參,豬膽汁有通便的作用,對通脈四逆證也不相宜。如係因格拒,用量不必多。

 

206.玉女煎,治因牙痛而牽引頭痛者,有效。患者自覺有氣自頰車上沖頭部而痛,不衝則頭不痛,上證用之有效。但要注意,本方是適用於表裡氣血皆熱之清熱滋陰劑,用時必須體會到這一點。

 

207.三甲復脈、大定風珠之類方劑,為滋剛熄風之劑,溫病後期,腎水虧不能涵養肝木,致肝風內動者宜之。臨床必兼舌紅、口乾之象,根據臨床經驗,應加人參為佳。

 

208.增液湯所治之便秘,為無水停舟,腹痛尤有壓痛,如兼拒按,則屬增液承氣之適應證。

 

209.九種心痛丸,有止痛攻積、除寒殺蟲補虛的作用,雖治幾種心痛,但主要治胃部拒按,屬寒屬實之心痛,主治中惡腹脹,口不能言,連年積冷流注,心胸痛,冷氣攻衝,落馬墜車,血疾等。

 

210.桂枝芍藥知母湯所主歷節,遊走性關節劇痛。曹穎甫曰:“歷節證起於風寒外感,汗出不暢,濕流關節,脈遲而滑,屬寒濕。輕者宜本方,劇者宜烏頭湯。”可作參考。又受風邪,於某一處疼痛,麻杏薏甘湯很好,但遊走而遇陰雨風冷反復發作,久延不癒者,服桂枝芍藥知母湯,效果很好。

 

新書友可點擊底部閱讀原文查看本系列第一篇:《李翰卿臨證妙語51句》

 

回複數字200 可獲取李翰卿先生小傳《李翰卿:小方治大病,用藥如用兵》一文。

 

【本文源自《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:李翰卿》,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授權中醫書友會(微信號zhongyishuyou)發表。尊重知識與勞動,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。

 

中醫書友會第271期如果您想收到中醫書友會每天推送的精彩內容,請點右上角按鈕:查看官方帳號-關注,或者搜索微信號zhongyishuyou。歡迎發送給朋友/分享到朋友圈,您的每次轉發,都是對我們的肯定和支持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芳香保健應用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