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金「睡前30分鐘」學習法:上班族提高工作效率,考生提昇學習成績
麥田出版》
從改變「睡前30分鐘」開始→將睡眠轉變成「新的學習時間」→轉變為晨型人(早晨的效率是夜晚的兩倍)。
老是把「我沒時間」掛在嘴邊的人注意了!為什麼有人能撥出自我進修的時間,
也會定期旅行,自己卻陷在無止盡的熬夜漩渦中?事實上,「睡覺時讓大腦工作」,便無須犧牲睡眠。
腦科學研究發現,在「快速動眼睡眠」的時段中,我們的意識程度較高,此時的腦波與醒著時幾乎相同,
也容易作夢。而作夢時的大腦會快速地重播前一天(睡前)發生的事,或是剛學習的內容,也會將已記憶的資訊與新進入的資訊進行隨機對照。
簡單來說,大腦選擇在無外來資訊干擾的情況下,進行「整理資訊」與「強化記憶」。
因此,若改變「睡前30分鐘」,便能夠將耗費6到8小時的睡眠轉換成完全不同的東西,並產生10倍、20倍的效果!
睡眠,是現代人最後「尚未開發的時間」。若將睡眠轉變成自我投資的時間,代表自己三分之一的人生也會跟著改變。
再者,只要在睡前30分鐘將「好的訊息」傳送到腦部,也能利用潛意識實現未來理想!
■ 內文簡介
第三章 成功者之「睡前三十分」工作術
培養好習慣的方法
本書所介紹的習慣大致分為以下兩種。
(一)「睡前三十分鐘」播種的習慣
(二)「早晨三十分鐘」收穫的習慣
特別是本書的主旨「睡前三十分鐘」的播種時間。這時既無須工作,也不要進行艱深的解題。
不如利用這段時間大量吸收自己專業領域以外的各種資訊。讓大腦在睡眠中自動進行各種化學反應就好。
然後「早晨三十分鐘」就成為收割成果的時間。這可以在自己的書房中進行,也可以在早餐店一邊吃早餐一邊進行。
當然,如果早點進辦公室的話,也可以在公司的辦公桌前進行。
以下將具體說明上述兩種習慣的進行方式。
首先,讓我們先瞭解培養良好習慣的各項步驟。
若要培養一個新的習慣,最重要的是做好正確的「目標設定」。
假如只在內心中暗自發誓「每週一次上健身房鍛鍊身體」。我想這樣應該很難培養成習慣吧。
一開始可能一個禮拜去一次,接著兩個禮拜去一次,然後一個月去一次。不知不覺中已經有好幾個月沒上健身房了。
像這種情形就是典型的內心的目標設定沒做好,所以無法化為習慣。
所以,若要讓目標明確,就得運用目標「顯像化」的技巧。
簡單說就是把目標寫在紙上,然後將紙張貼在目光隨時可及的房間顯眼處。換句話說,就是把抽象的目標化為實際的物質形式,並且隨時提醒自己。
如果這樣做的話,當自己感到沮喪時,目標既可以成為激勵自己的工具,也隨時可以進入自己的視線提醒自己。
如此一來,我們設定的目標就會逐漸在無意識中發揮作用。由於習慣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,所以目標是否進入無意識就成為成敗的關鍵。
接下來也很重要的是「重複」。
就如同刷牙一般,由於重複刷牙的緣故,所以我們總會保持在「不刷牙就感覺不舒服」的狀態。
各位或許會以為持續某件事需要堅強的意志力。不過,這也是這項行動化為習慣之前才需要。
例如,雖然這不是什麼好例子,不過請想想吸菸的人。如果你問現在或過去吸過菸的人:「你第一次抽菸時的滋味如何?」
恐怕有百分之百的癮君子都會回答「味道很不好」、「被嗆到咳嗽,很不舒服」、「臉色發白,而且還想吐」等等。
沒錯,一開始的菸味很難聞。
但是,在重複無數次抽菸的行動之後就逐漸習慣了,然後覺得味道很好聞。甚至如果沒有抽菸還會覺得焦躁不安。
事實上,人類本來就具備學習的功能。任何事都會因為「重複」的動作而驅動意識發揮作用,讓人逐漸喜歡這件事。
日本人喜歡醬油與味噌主要也是「重複」所帶來的效果。如果一個日本人生在美國的話,他一定會喜歡番茄醬多於醬油吧。
在這裡要先說明的是,我自己曾經是超級夜貓族。不僅工作到深夜,也最喜歡看深夜的電視節目。以前總是一直到深夜還守著電視不放。
這也只是因 為養成了「看深夜節目」的習慣,所以才會變成夜晚型的人。當我改掉這個習慣,重複「比以前早三十分鐘起床」的目標之後,
不久就養成早起的習慣了。與其一直 在腦中不斷地想著困難的事,倒不如起身實踐「顯像化」與「重複」等兩個步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