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《黃帝內經.素問》說:「人之所有者,血與氣耳。」
《景嶽全書》也說:「人有陰陽,即為血氣。陽主氣,故氣全則神旺;陰主血,故血盛而形強。人生所賴,維斯而已。」
氣血通調則身體無恙,百病不生;氣血不調則怪病不斷,痛苦不堪。
人體的健康問題都是由氣血不暢、氣血不足導致;所有身體問題的調理都要靠通暢氣血、補足氣血來實現。
只要我們讓氣血暢通,就能百病不生;只要我們把氣血補足,人體的自癒能力就會自動開啟,發揮作用。
歷代中醫名家在治病和養生的過程中,都離不開「氣血」這兩個字。
《醫林改錯》的清代醫學大師王清任對氣血的認識最為精到。他主張「治病之要訣,在明白氣血」,
無論是外感疾病,還是內生疾病,最初都不會傷人的臟腑、筋骨、皮肉,而是傷人氣血,
治療的關鍵在於「調氣活血、補氣養血」。
氣血不暢、不足時,透過食物和藥物等來調整機體的狀態,補足人體的氣血;
透過運動和理療來幫助氣血暢通,恢復健康;
透過穴位按摩和刮痧等方式來刺激氣血,祛除阻礙人體氣血通暢的最大障礙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