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用感覺先行時,為了生存,你所有的感官會變得更敏銳
在人類的5 種感官裡,現在最被高度開發的是視覺,我們現在視覺用得太多,而且都用在標籤上,教育已經剝奪了所有我們感覺的豐富程度,
我們的真實程度,最後只用簡單的標籤去解決我們的好惡。
我曾經要美術系的學生去畫廊做一個功課,去記錄每一個進來看畫展的人,然後回來告訴我他們在看什麼。
結果,3、40 名學生回來告訴我說,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在看畫,他們只是在看畫旁邊的牌子,看是誰畫的,再看一看多少錢,
這些牌子都跟我們的視網膜無關,它只是阻擋了你自己去感受。
視覺之外,聽覺又比視覺敏銳,如果你閉著眼睛聽音樂,你對它的陶醉會比用視覺還高,聽覺也像是一把鑰匙,它會把你的記憶打開;
以前我小時候聽到大家都在唱《梅花》這首歌,覺得煩死了,但是3、40 年後,你忽然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聽到這個旋律,
你會熱淚盈眶,因為它已經成為你的記憶,這就是感官的儲存。
感覺是人的前鋒部隊,所有生命的存活是靠著感覺去探索,人在安逸的狀態時,不會去動用自己身上的本能,如果把你丟在玉山山頂,
相信你會變得極其敏銳,因為你要存活,所以你所有的感官會開始敏感起來。
我常碰到 老師或父母問我:「怎樣帶孩子進入美的世界?」我覺得,我們沒辦法教孩子什麼叫做美,
因為小孩子常常比我們大人的視網膜還要豐富,我們大人已經習慣用大腦上的反應來決定黑跟白,沒有中間色,
但是小孩子因為擁有的知識還不夠多,他是真正在用感覺。所以我常跟這些老師及父母說:
「當孩子在看東西時,能不能不要打擾他?因為他在用他的視網膜做最豐富的記憶,如果你告訴他這是什麼花,他就只剩下標籤了。」
當視網膜有2000種反應時,人類的嗅覺甚至可以儲存到1萬多種,比16G隨身碟還厲害,如果你把眼睛蒙起來,
你一樣可以用嗅覺找到你要的花。尤其是白色的花朵,當它無法跟其他鮮豔的花朵去吸引昆蟲的眼睛時,
它就發展出更厲害的武器,那就是更濃郁的花香,讓昆蟲憑著嗅覺去找到它,讓它得以繁衍生命。
「品」這個字更是從味覺開始的,所謂酸甜苦辣鹹,五味雜陳,聽起來像是感慨,其實五味雜陳是豐富的,
是生命裡的各種味覺都經驗了,人生的各個階段都度過了,然後達成一個很豐富的狀態。
除了視覺、聽覺、嗅覺與味覺外,人類的觸覺是最不能騙人的東西,觸覺上的冷暖感受如果沒有被滿足,當然會得憂鬱症。
什麼叫做「耳鬢廝磨」?什麼叫做「肺腑之言」,其實這些談的都是人的感覺,觸覺是人類五種感官中最私密的,
你試問自己,在這個地球上有幾個是跟你有肉體上的觸覺記憶的?這種觸覺一旦離開時,也是最痛的。
當你在人世間用身體去記憶一個人時,你注定就要為他而痛。因為痛就是皮膚上的感覺;
當你愛一個人時,你就要準備痛,它沒有道理可講,就是身體上的痛;像我跟我母親的身體記憶太多了,
我小的時候我父親看到我總是問我功課做了沒?但是我的母親會把我摟在懷裡,然後說:
「我弄碗紅豆湯給你吃。」我母親過世時,我真的是很痛,因為它跟記憶連在一起。
但是生物能夠存活,最應該感謝的就是「痛」覺。如果你對刀割、火燒都沒有痛的反應,你是無法存活的;
我們存活是因為我們會痛,無論是肉體的痛或是心靈的痛。
回到做自己的原點,當你身體感官都充實時,你就會找到幸福感
美學的覺醒,如果擴大到生命的層次,它絕對不是看一張畫,也絕不是聽一首音樂而已;
它其實是把自己的身體感官重新找回來,而且不去刻意分別「我要什麼樣的感覺」、
「我不要什麼樣的感覺」;我要溫暖,我不要痛,那是不可能的。
其實,我一直愈來愈想回到感覺的本身了,如果能把感覺找回來,大概不會忙著一定要去看畫展、聽音樂
,因為當你的感覺豐富時,那個幸福會把你整個人充滿起來,所以孟子說:「充實之謂美」,其實就是心裡充滿的狀態。
然而,有一種美,在社會裡可以對人造成非常大的傷害,因為只是一種流行的美。1900年以前,
法國女人流行很細的腰,為了要勒到17吋,他們會動手術拿掉2根肋骨;以前在中國,同樣為了要嫁出去所以得裹小腳,
結果X光片一照,所有的骨頭都蜷縮成一個球狀了。
真正的美的覺醒,是從內在發現生命被無限充滿的過程,它跟世俗的美是在做對抗,也是最困難的一個功課。
美就是要回來做自己,回到自己的原點,發現自己生命裡最真實的部分,去展現出來,我相信這也是在這個愈來愈多元化的社會裡,
你自己要創造出你自己在品味上的一些感受性,非常細緻的感受。當你能把白粗淺分為暖色系的白與冷色系的白時,你的感受已經不一樣了。
~ 摘錄自【30雜誌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