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匱要略:
風濕性心臟病
氣候一變冷它就開始痛,氣候一回温它就好了,可用薏苡附子,附子是去寒,薏仁去湿,
當温度下降,寒又带點濕氣的時候,就會引發風濕性心臟病,因為本來就有寒濕在身体裡面。
所以温度一改變,它開始就發病。空氣裡面的濕太盛,也會引發,兩味药把它打成散劑,
是用粉劑來吃,兩個是等量,每次吃一湯匙,一天吃三次。風濕性心臟病,只要覺得氣候改變的,心臟痛通通可以用。
金匱要略:
風濕性心臟病
氣候一變冷它就開始痛,氣候一回温它就好了,可用薏苡附子,附子是去寒,薏仁去湿,
當温度下降,寒又带點濕氣的時候,就會引發風濕性心臟病,因為本來就有寒濕在身体裡面。
所以温度一改變,它開始就發病。空氣裡面的濕太盛,也會引發,兩味药把它打成散劑,
是用粉劑來吃,兩個是等量,每次吃一湯匙,一天吃三次。風濕性心臟病,只要覺得氣候改變的,心臟痛通通可以用。
春日合時湯 袪濕解困倦
所謂「濕」,是指人體內留有太多的水分,中醫將其分為「外濕」和「內濕」兩種。外濕主要因天氣和環境潮濕而引起,春天濕氣重,雨水多,讓人易感困濕。另外長時間接近水氣,例如居於山上、海邊或經常從事與水有接觸的工作,部分生活習慣亦會造成影響,如洗頭、沐浴、淋雨涉濕後,若沒有即時抹乾水分,久而久之,也會引致濕氣入體。
至於內濕則泛指內臟功能失調以致濕病,飲食失調,煙酒過多,吃得太多油膩煎炸食物等,皆會影響脾胃系統正常運作,令多餘水分無法排走。濕重對身體造成的問題很多,如使人渾身痠痛、四肢困倦乏力、食慾不振、肚瀉,甚至水腫。這種徵狀其實一年四季都會發生,不過春天濕度高,令濕重的問題更為明顯。不過濕重的問題,也因人而異。脾胃主化濕,也就是說消化系統良好,便可自行化解濕邪。
金匱要略:"心傷者,其人勞倦,即頭面赤而下重,心中痛而自煩,發熱,當臍跳,其脉弦,此為心臟傷所致也。"
心傷者,心臟受傷了,有可能是外來的因素,打擊受傷或者吃的西药,還有情志上受到傷害這個人會呈现的症状,疲勞倦怠,心中痛而自烦,發熱,當臍跳,脉弦,此為心藏傷,正常的人,心火正常,火是往下降,進入小腸,心臟是在肺的下方,由肺管束他,所以,火來刑金,金火相生相克的状態下,當肺的功能很好的時候,肺就能把心火往下導,導到小腸裡,這是常態,如果說現在心受傷,心
火就没有辦法往下走,往上逆,當往上逆的時候,這個很熱,熱到臉上來,頭面臉孔就會比较紅赤,下重。
心中痛而自煩,心藏神,如果心臟受傷的話,神就没有辦法守在心臟裡面,
這個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有煩躁,發熱的現象,感覺到發熱就是心火逆,往上走。
當臍跳,其脉弦,此為心臟傷,為什麼當臍跳,肚臍正好在小腸的上方,小腸的火在下面燒,大腸裡面的水在走,火在水在,水在上面,火在下面呢,這個水一燒,正常會回到肺裡面去,這就是肺跟大腸表裡,小腸温度下降了,水還是在那邊,你没有辦法蒸化它,要煮熟,又要煮開,水又煮不開,肚臍就在跳,這就是心臟受傷所致
金匱要略:心水者,其身重而少氣,不得卧,煩而躁,其人陰腫
心脏有積水(心水者),心有水,身重而少氣不得卧,煩而躁。”
看到一個人,情緒很不好,很焦慮很急躁,都是心臟的問题。因心藏神,那神不守的時候人就會很焦慮很烦躁,跟他講話還懶得去聽。
當陰陽氣不通的時候,如果是發生在心臟的地方,這個水會停在心臟的下方,“身重而少氣”
因為心臟的下方是脾臟的地方,所以水會慢慢渗入到脾臟裡面去。
脾臟管的身重,管的全身的肌肉,脾臟管的很身重,為什麼會少氣呢?
失眠處方
虚勞虚煩不得眠,酸棗仁湯主之
,酸棗仁湯是很有名的一個治療失眠的處方,用在年齡大的人”老人家”
失眠,年齡大的人有虚劳,身体比較衰弱,衰弱下去,產生失眠,可用酸棗仁湯
大病初癒,病人剛恢復体力,病好的時候没有辦法睡覺,都是屬於酸棗仁湯症。
酸棗仁,酸是入肝,入肝以外主的是收斂,所以酸棗仁可以把血收斂回肝臟,肝藏魂,
小便不利者,小便不利就是频尿,一小時上兩次廁所,每次出来幾滴。
或是小便排不出来,都是屬于小便不利,可用腎氣丸、也叫做八味地黄丸,
地黄、山药、山茱萸,澤瀉、丹皮、茯苓,桂枝、炮附子,
這八味把它弄成粉末以後跟蜜和在一起,虚勞腰痛可用這個處方。
乾地黄補腎,滋腎陰,山药就是淮山,是健脾的药,山茱萸酸味入肝脏、補肝的。
這三個補药在的時候,腎、肝、脾统统補到,澤瀉它能清腎,茯苓健脾,丹皮入肝臟,所以是三補三瀉。
味酸則傷筋,筋傷則缓,名曰瀉。鹹則傷骨,骨傷則痿,名曰枯;吃東西喜歡吃酸的,酸的没有關係,
但是吃太多了就會傷筋,如晚上睡覺前喝很多檸檬汁,
到了三更半夜脚就抽筋了,就是因為酸太盛。
黄帝内經說“肝苦急”,肝苦急呢要“急食甘以缓之”,要告诉她,要吃點甜的,就會减缓
泡溫泉可促進氣血循環 腰痛者泡碳酸泉能改善
【記者鄭綿綿/台北報導】 2011/11/09
有心血管疾病、末梢感覺異常者,泡溫泉應注意。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林高士表示,
中醫認為,泡溫泉有助於氣血經絡的循環,冬天怕冷者,經常四肢冰冷者,可多泡溫泉,改善四肢循環。
但有心臟病、高血壓等心血管問題,或末梢感覺異常者,泡溫泉應注意,以免產生不良影響。
頭為諸陽之會,所有的氣血都是奔著頭上來的,頭就怕堵住了,一堵住什麼心血管疾病 、腦梗塞之類的問題就全來了。
您把頭一梳,頭部一清爽,這些問題就全解決了。所以梳頭能消百病。有人說:"我不敢梳頭,因為頭髮本來就少,還老掉 "。
我說:"越是這樣的人,越得多梳。為什麼?
您別怕掉頭髮,因為,凡是用手指肚一梳就掉的頭髮,它根本就是在頭上面浮擱著呢! 您不動它,睡覺起來後也是一床,
蘿蔔化痰消脹氣,芹菜能治血壓高
「吃蘿蔔、喝熱茶,氣得醫生滿地爬。」你知道為什麼嗎?吃蘿蔔喝熱茶就不會生病,不會生病就不會去看醫生,醫生就沒生意,沒有生意就氣得滿地爬。
很多人說亂講!我就會說是胡自強說的,因為胡自強說的叫做胡說。蘿蔔,全世界最好的食物,吃生魚片沒有蘿蔔,生魚片就沒有味道;
吃烏魚子有蒜苗沒有蘿蔔片,你看那烏魚子什麼味道。殺菌,而且增加風味。
有人亂講什麼吃中藥不能吃蘿蔔!蘿蔔是全世界第一的食物,我們可以做蘿蔔糕、蘿蔔絲餅、醃蘿蔔、蘿蔔乾、炒豆豉、炒辣椒蔥段,蘿蔔還可以做泡菜,
大概就可以煮十二道菜,很讚!前面說黃瓜敷臉,而且吃了沒有脂肪、蛋白質,生的蘿蔔啃了之後,打嗝,氣會往上,熟的會往下,吃了就放屁,
神庭穴治流鼻水超好用
昨晚流了整個晚上鼻水,洗完澡就給自己針灸,這次下了8支針,現在我要膜拜神庭穴,我先扎百會穴,再紮神庭穴,超乎意外,
比打針按摩吃藥更神速,神庭穴扎完沒多久,鼻水止了耶,在扎神庭穴因要斜扎,我自己不好彈針,只好找來小幫手,我家女兒,他雖然嚇死了
但是還是幫我談了一下針,嘴裡還在念,扎誰都沒關係,只要不要扎我就好了,
之後的6支針就跑到床上自己扎,8支針全紮完了,交代我家一老一小別吵我,我要開始享受針在竄的感受
鼻子和鼻孔兩邊有很多黑頭,手一摸油油的,還有一股難聞的味兒,夏天更嚴重,可以擠出白色的東西,擠了之後皮膚變「千瘡百孔」,毛孔很大,皮膚乾燥。
鼻頭的問題要找脾胃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脾熱病者,鼻先赤。」至於其中緣由,從五行上來看,脾胃屬土,五方中與之相對的是中央,而鼻為面的中央,所以鼻為脾胃之外候。脾土怕濕,濕熱太盛時會在鼻頭上起反應。季節上,與脾土相對的正是長夏,所以黑頭在夏天會更嚴重。
除脾濕最好的穴位就是陰陵泉和足三里。
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,從腳趾出發的脾經經氣在這兒往裡深入,可以健脾除濕。它在膝蓋下方,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,向內轉彎時的凹陷,就是陰陵泉所在。每天要用手指按揉這兒,時間不拘,空閒的時候就可以,但要保證一天總共按揉10分鐘以上。如果你體內有脾濕,按這兒會很疼,但是堅持按揉,你會發現疼痛在逐漸減輕,這說明你的脾濕在好轉。
前面提過,足三里是治脾胃病的第一穴,要化脾濕當然也不能落下它。刺激方法最好是艾灸,打個比方,濕衣服用火烤乾得快,所以脾濕用點著的艾條灸去得快。每天睡覺前用艾條灸,可以協助陰陵泉除濕。
操作方法:空閒的時候按揉陰陵泉,一天要保證10分鐘。晚上睡覺前,用艾條灸兩側足三里3~5分鐘,最好灸之前先按揉兩側陰陵泉1~2分鐘。
三種呼吸療法助你子時酣睡
想要在子時來臨之際睡個好覺,自然呼吸療法、胸腹式呼吸療法和深呼吸三種呼吸療法可供選擇。
自然呼吸療法
晚上上床後,情緒安定,不想雜事,平臥位、全身放鬆,兩手平放於身體兩側,然後平靜緩慢地進行腹式呼吸,即吸氣時讓腹部自然鼓起,呼氣時讓腹部徐徐放鬆;吸時間較短,呼氣時間較長,兩者時間比例約為1:2。
進行呼吸運動時還要有一種意念,即吸氣時好像一股氣從腳跟往上升,一直到頭枕部,呼氣時好像一股氣從頭部慢慢向下推移,最後從腳趾排出。這樣循環往復地一呼一吸,人就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夢鄉。
胸腹式呼吸療法
晨起10分鐘,養生有奇功
很多人在卯時左右多起床了,醒來後最好先閉目養神,然後在床上慢慢做10分鐘保健運動,這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和改善消化系統都有很好的益處。
手指梳頭1分鐘
頭部有很多經絡,因此我們說梳頭實際上就是在梳經絡。我們每天起床後,可用雙手手指由前額至後腦勺(膀胱經循行路線),依次梳理;然後再梳側面(膽經循行路線)。這樣可以增強頭部的血液循環,增加腦部血流量,可防腦部血管疾病。
輕揉耳輪1分鐘
用雙手指輕揉左右耳輪至發熱舒適,因耳朵布滿全身的穴位,這樣做可使輕絡疏通,尤其對耳鳴、目眩、健忘等症,有防治之功效。
(未設定內容)
《黃帝內經》裡有一段黃帝和他的老師岐伯的對話,講到上古聖人可以活到120歲,還能“耳不聾,眼不花,動作自如!”黃帝很疑惑,説:
“現代的人才五六十歲就不行了,動作遲緩不靈活,上個樓梯就喘,一去體檢就血壓高、血糖高、膽固醇高,平時乾眼症又常常耳鳴,
體力不足還常疲勞,真是一派衰老的跡象!”對於現代人和古代人的這種差別,黃帝很憂心地問他的老師:“這是時代和環境造成的呢?
還是因為現代的人們違反了養生之道造成的呢?” 岐伯回答說:上古的人養生的方法很簡單!只要您能“法於陰陽,合於術數,⋯⋯食飲有節,
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”就能“形與神俱,而盡終其天年,度百歲乃去”,並且,還眼不花,耳不聾,身體動作都能很自如呢!
我這里給大家解釋一下:上古之人並不是都能活到120歲,也是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去養生保健才能活到天年啊!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video/video.php?v=192698190771416&oid=160820087272592&comments